一。簡介:人類是直立的動物,雙足站立於地面上,承擔了全身的重量。雙足帶領我們跨過高山低谷,平原街道,是身體的重要功臣。 由於種種原因,時常會產生雙足疼痛,使我們行走不方便。足痛分腳掌痛、足跟痛及足背痛,今天我們將介紹腳掌痛。

二。常見腳掌痛的分類:

有人吃了肉類或豆類後,拇趾的關節會紅腫熱痛,不能走路。服了清除尿酸的藥後消失,常見痛風。
有人拇趾疼痛,不走不痛,不壓不痛,走路或按壓均痛,常見足底肌群的損傷。
有人穿窄的皮鞋走路,第三、四趾之間會有麻感、觸電感,大部分為 Morton 跖痛症。
有人體重過重,或長途行走或劇烈運動後,腳掌疼痛,常見為鬆弛性跖痛症。
有人前腳掌皮膚有胼胝體,走路時痛,這是胼胝體的病。
今天我們將著重介紹:monon跖痛症,鬆弛性跖痛症以及足底肌群的損傷
(1)。足底肌群的損傷:

A. 症狀:常見拇趾關節及前腳掌痛,走站痛,沒有紅腫。局部壓痛及腳掌心壓痛。

B. 治療與預防:症狀嚴重者,肌群起止點的肌腱常有無菌性炎症及疤痕組織產生,刺激微小神經血管,引起疼痛,通過鬆解針的針刺鬆開,可獲很好療效。症狀輕者,可每晚雙足浸熱水,後按摩足底中心部如圖。及拇趾關節周圍肌群起止點。

(2)。MOnon 跖痛症

A. 症狀:第三或第四趾疼痛並放射到趾尖部, 穿高跟鞋及活動時症狀加重,脫鞋休息後可緩解。壓迫第三、四蹠骨頭間趾蹼區可誘發疼痛, 多見於女性及成年人。

B. 治療和預防: 嚴重者需手術治療,手術切斷蹠骨間韌帶,能有效緩解症狀。輕症狀者,可用鬆解針,針刺蹠骨間韌帶起止點, 以鬆弛該韌帶,緩解對神經的嵌壓,緩解症狀, 穿寬頭鞋,局部手法按摩, 亦能減輕症狀。

(3)。MOnon鬆弛性跖痛症

A. 症狀:疼痛位於蹠骨頭跖面橫韌帶上, 多見與第二蹠骨。持續性灼痛,行走時疼痛加劇。蹠骨頭跖側及背面均有壓痛。急性期可見足背疼痛處明顯水腫,跖面有胼骶。 ,

B.治療及預防:恢復和維持前足的橫弓。嚴重者手術治療,症狀稍輕者可用下歹,1矯型方法:

選擇前足寬,鞋底較硬,合適後跟的鞋。
在鞋底釘上一橡皮橫條,適位於蹠骨頭後方,可避免了蹠骨頭負重。
亦可做一橫弓墊5mm高,2cm寬,長如鞋底寬皮條,放鞋內。
疼痛較重者,可用2.5cm寬膠布 3 - 4 條加在橫弓墊外,效果更好。
其方法是將患足置放在踝中立位,足趾跖屈位。.第一膠布的遠側緣正在第一和第五蹠骨頭後方, 第二及第三條膠布亦如第一條粘貼法,但稍後移,與第一條重疊。此方法可利用橫弓墊托起橫弓,又因膠布的環繞粘貼,從側方將蹠骨頭擠壓在一起,減輕疼痛。注 意,膠布在足背留有空隙,不完全環繞。




足跟痛相關的疾病

  鑑別診斷通常依據疼痛定位(表60-2).

跟骨骨刺綜合徵

  由於牽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引起的跟骨下區域的足跟痛,在X線上有或無骨刺表現.

  骨刺是由於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處過度牽拉骨膜所致.過度牽拉引起足底筋膜內緣的疼痛(足底筋膜炎).導致跖筋膜緊張的病變有平足及跟腱攣縮.

症狀,體徵和診斷

  由於牽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階段可引起疼痛,雖然此時骨刺很小,甚至X線檢查也不能發現.隨著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這或許與足的適應性變化有關.因此X線上可見典型的骨刺可以沒有症狀.反過來,經過一段無症狀期以後,或由於局部外傷(如運動員損傷-參見第62節),骨刺可自發地產生疼痛.偶爾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並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發熱跳痛.

  體格檢查時用拇指用力壓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背屈時,手指用力按壓整個筋膜內緣,有壓痛則證明存在筋膜炎.

   儘管X線上發現有骨刺可作出診斷,但早期跟骨骨刺X線檢查可呈陰性結果.不常見的是,跟骨骨刺在X線上不典型,表現為絨毛狀新骨形成影像.見到此變化應 考慮血清陰性或HLA-B27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賴特爾綜合徵)的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這些關節痛常有中度到重度的發熱 和腫脹,這一點可與局部原因所致的足跟痛相區別.

治療

   腓腸肌彈性伸縮練習和夜晚夾板,通常能有效去除疼痛,應被鼓勵.貼橡皮膏(類似於矯正器)可減輕足底筋膜張力和骨膜牽拉性疼痛,口服非類固醇抗炎藥為首 選.足跟內注射局部麻醉藥通常有效.當伴有炎症症狀和體徵,如輕度發熱,腫脹,繼往跳痛史(跟骨下滑囊炎)時,注射不溶性及可溶性固醇混合液能控制症狀, 注射針頭由足跟內側垂直刺入,然後再轉向足跟中心部的痛點.

跟骨骺炎

(Sever病)

  一種兒童發生的疼痛性足跟疾病.

  跟骨由2個骨化中心發育而成.一個在出生時開始,另一個則通常於8歲以後才形成.發生完全骨化前(通常至16歲),這兩部分骨或肌腱附著骨骺的纖維由軟骨連結在一起.劇烈活動可致軟骨斷裂.

診斷和治療

  診斷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育運動中的發病史及典型的疼痛部位,即沿著生長中心邊緣的疼痛.偶伴有局部發熱及腫脹.X線無助於診斷.

  鞋內放置跟墊.可減輕跟腱對足跟的牽拉.足的石膏固定有時有效.重要的是解除病人及其父母的顧慮,因為症狀可持續數月.

跟腱後滑囊炎

(Haglund畸形)

  發生在跟腱上方的滑囊炎症,是足跟位置與功能異常的結果. 

  跟腱後滑囊炎最多見於青年女性,但男性也可發生.由於足跟在整個步伐週期中容易以內翻的位置活動,過度壓迫跟骨外後側面與鞋幫之間的軟組織(形成跟部硬繭).跟骨的這一面變得隆起,易於觸及,常被誤認為外生骨疣.

症狀和體徵

  早期在足跟的後上方只見到一個小的輕度,變硬有壓痛的紅斑,病人常在此處貼上膠布以減輕鞋的壓迫.當發炎的滑囊增大時,在跟腱上就出現一個疼痛的紅色腫塊.根據病人所穿鞋型,有時腫脹擴展到跟腱的兩側.慢性病例的滑囊形成永久性纖維化.

治療

   用泡沫橡膠墊或氈墊抬高足跟,除去鞋幫的壓迫.為了控制異常的足跟活動需用鞋矯形器.在小部分病人,把鞋幫拉長或拆開鞋的後跟縫線可減輕炎症,把墊子放 在滑囊周圍可減輕壓迫.口服非類固醇抗炎藥可暫時減輕症狀.浸潤注射可溶性皮質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可減輕炎症.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能需要作跟骨後外側手術 切除.

距骨後外結節骨折

  此處骨折是跖屈損傷的結果,壓力從脛骨後下唇作用於距骨結節.

  這個軟骨接合部骨折的發生,通常是在籃球,網球運動時突然以蹠骨或腳趾起跳的後果.類似地,用力向後踩空椅子也能發生.芭蕾舞演員的距骨外側結節伸長(Stieda突)更易於發生這種損傷.

症狀,體徵和診斷

  常有踝後部疼痛與腫脹,步行下山或下樓困難.也可有持續的腫脹而沒有明顯的創傷史.表面可發熱,但程度較輕.將足向小腿跖屈時,病人疼痛加重.據說有時背屈踇趾也如此.但後一手法尚屬可疑.踝部側位X線片對肯定診斷是必需的.應作雙側X線檢查以排除三角骨.

治療

  需石膏固定4~6周.如疼痛持續存在且有軟組織炎症,以皮質類固醇和局部麻醉劑聯合浸潤注射可能有效.可能需手術切除距骨外側結節.

跟腱前囊炎

(Albert病)

  跟腱附著跟骨處下方滑囊的炎症.

  與創傷和炎症性關節炎(如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任何增加跟腱勞損的情況都可為本病原因,如堅硬或高鞋幫也可成為致病因素.

症狀,體徵和診斷

   創傷引起的滑囊炎發病迅速,全身疾病引起者通常為逐漸發病.常見症狀為跟骨後間隙疼痛,腫脹,發熱,行走不便與穿鞋困難.開始時腫脹僅限於跟腱的前面, 但很快擴展到內側與外側.跟腱附近的腫脹,發熱和疼痛原發於軟組織內,這兩點可與距骨後結節骨折相鑑別.應作X線檢查以排除骨折或類風濕侵蝕性跟骨變化.

治療

  滑囊內注射可溶性皮質類固醇與麻醉劑,必須小心避免藥物直接注入跟腱.熱敷和休息也可以減輕疼痛.

脛後神經痛

  指疼痛沿著脛後神經分佈擴展(神經痛).

   脛後神經在踝的平面穿過傘狀韌帶內的纖維骨管,在出口處分內側與外側足底神經.跗骨管綜合徵是指神經在這個纖維骨管內受壓迫,但此診斷已被不嚴格地用於 不同原因引起的脛後神經痛.由於足功能異常或炎性關節炎引起的踝部屈肌腱滑膜炎有時可引起脛後神經繼發壓迫性神經痛.偶爾,靜脈淤滯水腫也可引起脛後神經 痛.

症狀,體徵和診斷

  踝內與踝周圍(往往擴展到足趾)燒灼或針刺樣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時減輕.站立,行走或穿鞋時疼痛出現.

  輕叩或觸診脛後神經在內踝下側受壓或外傷的部位常產生遠端的刺麻感(Tinel征).電生理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對所有準備進行足部手術的病人都應作此檢查.當神經區域有腫脹時,應尋找其原因(如風濕病,靜脈炎或骨折).

治療

  用膠布將足固定於自然位置或輕度內翻,或在鞋上裝上矯正器以保持足在內翻位置以減少脛後神經的張力.脛後神經在纖維骨管內沒有真正受壓時,不溶性皮質類固醇與局部麻醉藥作局部浸潤治療可能有效.外科手術只用於那些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yo14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